近三年来,中顺洁柔作为生活用纸行业的“纸茅”,经历了一场深刻的经营重构。从行业黄金时期的领跑者,到成本与竞争双重夹击下的挣扎者,其轨迹折射出传统制造业在原料困局与转型阵痛中的典型困境。外界曾寄望于其多元化战略与管理层更迭能破局重生,然而这条复苏之路布满荆棘,每一步前进都伴随着旧疾与新伤的博弈。
暗流涌动:成本之困与转型之困 利润连降4年
原料价格的汹涌暗流,始终是悬在中顺洁柔头顶的利刃。纸浆作为核心生产成本,近三年经历了罕见波动:2022年国际浆价屡破7000元/吨大关,2023年虽小幅回落,但高位震荡趋势未改。这份成本压力直接穿透至利润表——四年净利润连降、2024年跌幅高达76.8%,均指向原材料枷锁的沉重。管理层坦言“利润空间被严重挤压”,却难掩行业性困局下的无力感。
更深的焦虑,源于转型脚步的蹒跚。公司2019年推出卫生巾品牌“朵蕾蜜”,试图打造“第二护城河”;此后陆续涉足成人失禁护理、洗衣液甚至护手霜领域。然而多元业务始终未能成势:2024年非纸类营收占比仍不足10%,高毛利的护理品始终难抵主业的萎缩。
行业竞争的红海化,进一步挤压生存空间。恒安、维达凭借规模与渠道优势持续施压,中顺洁柔被迫卷入价格战漩涡,董事长刘鹏的内部信道出残酷现实:“价格战没有最低只有更低”。
破局微光:刀刃向内的变革与初现的曙光
困局之下,中顺洁柔的“自救”终于迈出关键两步。
一是管理架构的重塑。2021年创始人邓颖忠力推“去家族化”,交棒职业经理人刘鹏。尽管初期业绩未见起色,但这一决策为制度化改革埋下伏笔:供应链的流程再造、三费占比的精细化管控逐步落地。至2025年,降本成效初显——2025年一季度公司毛利率回升至30.85%,经营现金流由负转正,资产负债率优化至40.56%。刀刃向内的刮骨疗毒,让企业获得短暂喘息。
二是业务韧性的修复。面对纸浆波动,公司转而构筑“长协采购+储备弹性”的供应链堤坝,同时以差异化产品对冲低价竞争:针对母婴场景开发“柔可适待产包”“小奶皮云柔巾”等新品,并与月子中心合作开辟细分渠道;电商团队强化与主流平台战略合作,试图以数字化渠道突破线下困局。这些探索虽未立竿见影,却为2025年上半年59.85%-82.68%的净利预增埋下伏笔——原料价格回落与管理增效的双重利好,让四年连降的阴霾初散。
回望这段旅程,中顺洁柔的挣扎与突围,恰是传统制造业转型的缩影:既需在原料风暴中稳住航向,又要在红海竞争中开辟新航线;既要信任制度的改革,又要平衡家族与经理人的权力交接。如今,邓颖忠之子重返管理层,既是对职业化实验的反思,亦暗含代际传承的新可能。而预告中的利润回升虽带来希望,但能否彻底摆脱“原料定价权缺失、新增长点薄弱”的长期桎梏,仍待时间检验。纸业江湖的潮汐从未停歇,中顺洁柔的锚点,终究要扎向更深的土壤。
注:本文结合AI